数据透视与防控进展
最新疫情数据通报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年1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新冠疫情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经历了显著变化,2022年12月8日,全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达到峰值,共计14,159例,其中本土病例14,012例,境外输入病例147例,重症病例数在2023年1月4日达到峰值,全国在院新冠重症患者共计128,000例。
分地区来看,北京市在2022年12月11日至17日一周内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2,384例,其中朝阳区占比最高,达2,857例(23.1%),其次为海淀区1,982例(16.0%)和丰台区1,735例(14.0%),同期,上海市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9,572例,浦东新区2,543例(26.6%),闵行区1,287例(13.4%),徐汇区982例(10.3%)。
广东省作为人口大省,在2022年12月疫情高峰期间,单日新增最高达8,743例(12月15日),其中广州市占5,217例(59.7%),深圳市1,982例(22.7%),佛州市543例(6.2%),重症患者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78.3%,基础疾病患者占重症病例的85.6%。
疫苗接种与免疫屏障
截至2023年1月31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96亿剂次,具体数据如下:
- 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89.6%
- 60岁以上老年人加强免疫接种率:72.4%
- 3-17岁人群全程接种率:95.2%
- 18-59岁人群全程接种率:96.8%
- 全人群全程接种率:92.7%
分地区疫苗接种数据显示,北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加强免疫接种率达到8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市全程接种率为94.1%;广东省接种总量全国最高,累计达3.2亿剂次,研究表明,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的人群重症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较未接种者分别下降90%和95%以上。
医疗资源准备与使用情况
面对疫情高峰,全国医疗机构积极扩容增能,截至2023年1月:
- 全国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数量从2022年11月的5,417个增加至16,000个
- 重症医疗床位从18.1万张扩充至40.3万张
- 急救电话呼入量峰值达到日均32.4万次,较平时增长520%
- 120急救车辆日均出车次数最高达5.7万次,同比增长430%
北京市在疫情高峰期间,三级医院ICU床位使用率一度达到98.2%,后通过分级诊疗等措施回落至85.3%,上海市统筹协调全市医疗资源,将重症床位从3,200张扩充至7,500张,配备重症医护人员从4,500人增加至9,800人,广东省建立重症患者日调度机制,全省ICU床位使用率控制在90%以内。
药品供应保障情况
疫情防控转段期间,我国加强重点药品生产供应,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
-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两类解热镇痛药日产量提升至1.9亿片
- 抗原检测试剂日产能从6,000万人份提升至1.1亿人份
- N95口罩日产量超过1.5亿只
- 重点医疗机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储备量满足2周以上使用需求
北京市建立药品保供机制,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放解热镇痛类药品2,100万盒,向养老机构发放"健康防疫包"12.5万份,上海市通过电商平台向市民投放抗原检测试剂2,500万人份,向重点人群发放抗疫药品包85万份,广东省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保障零售药店药品供应,解热镇痛药市场满足率从40%提升至95%以上。
疫情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新冠病毒感染情况监测数据显示:
- 2022年12月9日起,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快速上升,12月22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
- 2023年1月23日(春节)回落至11.0万人次,较峰值下降96.2%
- 全国急诊诊疗人次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152.6万人次,2023年1月底回落至常态水平
- 在院新冠感染者数量于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162.5万人,其中重症患者12.8万人
病毒变异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30日,全国共报送本土病例有效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2,323条,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共存在73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BA.5.2(70.2%)和BF.7(28.3%),未发现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明显增强的新变异株。
重点人群保护措施
针对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 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65岁以上老年人分类建档:红色标识(重点人群)603.2万人,黄色标识(次重点人群)1,023.5万人,绿色标识(一般人群)1,856.7万人
-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3.6%,新生儿访视率92.8%
- 为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和服务对象接种疫苗覆盖率分别达到98.5%和92.3%
- 全国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的医疗机构达98.7%
北京市为8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一人一策"健康管理方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95.2%,上海市将重点人群健康监测纳入"一网统管"平台,实现异常情况15分钟响应,广东省建立孕产妇和儿童新冠救治协作网络,确保危重病例及时转诊救治。
国际比较与防控成效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疫情防控成效显著:
- 我国每百万人口确诊病例数(7,293例)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82,156例)
- 每百万人口死亡病例数(4.6例)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812.3例)
- 疫情高峰期间,我国医疗系统始终保持正常运行,未发生医疗资源挤兑
- 2020年至2022年,我国GDP年均增长4.5%,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中国在疫情监测、病毒基因测序、疫苗接种等方面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已向153个国家和15个国际组织提供数千亿件抗疫物资,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供应超过22亿剂新冠疫苗。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我国将继续优化防控措施:
- 加强病毒变异监测,提升测序能力至每周1,500例以上
- 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基层医疗机构发热诊室覆盖率提升至95%
- 推进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力争60岁以上人群加强免疫接种率达到80%
- 加强医疗物资生产保供,解热镇痛药产能稳定在1.5亿片/日以上
- 强化重点机构防控,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工作人员"应接尽接"
专家预测,随着人群免疫屏障建立和完善,新冠疫情将逐步趋稳,未来可能出现季节性流行,但大规模暴发的风险较低,我国将继续坚持科学精准防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