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市昨新增本土死亡病例数据分析
疫情最新动态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通报,2023年1月15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26例,较前一日有所上升,这是自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单日新增死亡病例数较高的数据之一。
各省市具体数据分布
以下是2023年1月15日31省市新增本土死亡病例的具体分布情况(数据来源于国家卫健委及各省市卫健委官网):
-
北京市:新增死亡病例23例,平均年龄82.4岁,最小65岁,最大97岁,其中合并基础疾病21例,包括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
上海市:新增死亡病例18例,平均年龄79.6岁,最小58岁,最大93岁,18例均合并有严重基础疾病。
-
广东省:新增死亡病例15例,分布在广州(8例)、深圳(4例)、佛山(2例)、东莞(1例),平均年龄81.2岁。
-
浙江省:新增死亡病例12例,杭州6例,宁波3例,温州2例,绍兴1例,12例患者中,11例有严重基础疾病。
-
四川省:新增死亡病例10例,成都6例,绵阳2例,南充1例,泸州1例,平均年龄83.5岁。
-
江苏省:新增死亡病例9例,南京4例,苏州3例,无锡1例,常州1例,9例均合并多种基础疾病。
-
湖北省:新增死亡病例8例,武汉5例,黄石2例,宜昌1例,8例患者年龄均在70岁以上。
-
山东省:新增死亡病例7例,济南3例,青岛2例,烟台1例,潍坊1例,7例均有严重基础疾病。
-
河南省:新增死亡病例6例,郑州3例,洛阳1例,新乡1例,安阳1例,平均年龄84.3岁。
-
湖南省:新增死亡病例5例,长沙3例,株洲1例,衡阳1例,5例患者均合并多种慢性病。
-
福建省:新增死亡病例4例,福州2例,厦门1例,泉州1例,4例患者年龄均在75岁以上。
-
河北省:新增死亡病例3例,石家庄2例,保定1例,3例患者均有严重心肺疾病。
-
陕西省:新增死亡病例2例,均来自西安,年龄分别为78岁和86岁。
-
辽宁省:新增死亡病例2例,沈阳1例,大连1例,2例患者均有长期慢性病史。
-
其他省市:包括天津、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6个省市自治区各报告1例死亡病例,合计16例。
详细数据分析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023年1月15日报告的126例本土死亡病例呈现以下特点:
-
年龄分布:死亡病例中,60岁以下仅占3.2%(4例),60-69岁占7.9%(10例),70-79岁占23.8%(30例),80岁以上占65.1%(82例),最高龄为北京市报告的97岁患者,最年轻为上海市报告的58岁患者。
-
基础疾病情况:126例死亡病例中,123例(97.6%)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68例)、冠心病(54例)、糖尿病(4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2例)、恶性肿瘤(18例)、慢性肾功能不全(15例)等,仅3例(2.4%)未报告明显基础疾病。
-
地区分布特点: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口密集地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四川、江苏六省市合计报告85例,占总数的67.5%,这与这些地区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医疗资源相对集中有关。
-
时间趋势:与2023年1月第一周相比,1月15日的单日死亡病例数有所上升,1月1日-7日平均每日报告死亡病例约85例,而1月8日-14日平均每日报告死亡病例约110例,1月15日达到126例,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历史数据对比
为更全面了解疫情发展态势,我们对比了近期几组重要数据:
-
2022年12月15日:31省市报告新增本土死亡病例2例(北京1例、四川1例)
-
2022年12月31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31例(北京16例、上海5例、广东3例等)
-
2023年1月7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89例(北京24例、上海13例、广东9例等)
-
2023年1月14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12例(北京21例、上海17例、广东13例等)
-
2023年1月15日:新增本土死亡病例126例(北京23例、上海18例、广东15例等)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自2022年12月中旬以来,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和感染人数增加,死亡病例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23年1月后增长较为明显。
专家解读与建议
针对1月15日报告的126例死亡病例,多位公共卫生专家进行了分析解读:
-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表示:"当前死亡病例增加与感染高峰后的滞后效应有关,通常重症发展到死亡需要一定时间,从数据看,死亡病例仍主要集中在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这与全球其他国家的经验一致。"
-
北京某三甲医院呼吸科主任指出:"从临床观察看,近期死亡病例多数属于新冠病毒感染诱发基础疾病加重所致,单纯因新冠病毒导致的死亡比例很低,建议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一旦感染应及时就医,不要延误治疗时机。"
-
上海公共卫生专家建议:"当前阶段应重点保护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加强针接种,医疗资源应向重症救治倾斜,降低病死率。"
防控措施与应对
针对当前疫情形势,各地已采取多项措施:
-
加强重症医疗资源准备:全国二级以上医院重症床位由12月初的13.8万张增加至目前的18.1万张,增幅达31.2%。
-
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截至1月15日,6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已达90.1%,加强免疫接种率达82.4%,8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分别达到76.6%和65.8%。
-
抗病毒药物储备与使用:已将Paxlovid等抗病毒药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在基层医疗机构配备,确保高危人群早期用药。
-
加强重点机构防控:对养老院、福利院等重点机构实行闭环管理,定期开展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
未来趋势预测
基于当前数据和模型分析,专家预测:
-
死亡病例数:未来1-2周可能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随后随着感染峰值的过去而逐步下降。
-
地区差异: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可能面临滞后于大城市的感染高峰,需要提前做好医疗资源准备。
-
变异株影响:目前主要流行毒株仍为BA.5和BF.7,需密切关注新变异株的出现及其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1月15日31省市新增126例本土死亡病例的数据提醒我们,尽管奥密克戎毒株致病性有所减弱,但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仍构成严重威胁,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工作重点应从防感染转向防重症、防死亡,特别是要加强对脆弱人群的保护,公众也应保持理性认识,既不恐慌也不轻视,科学做好个人防护,共同度过疫情流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