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教育网

新冠疫情如何运用科技,新冠疫情如何运用科技手段

数据驱动的防控与应对

新冠疫情自2019年底爆发以来,已深刻改变了全球公共卫生格局,在这场与病毒的较量中,科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病毒基因测序到疫情追踪,从远程医疗到疫苗研发,科技手段贯穿了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本文将详细探讨科技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应用,并通过具体数据展示其成效。

新冠疫情如何运用科技,新冠疫情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图1

大数据与疫情监测

大数据技术为疫情监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以中国为例,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即建立了全国疫情数据直报系统,截至2020年2月17日,该系统已收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累计报告确诊病例72,528例,其中重症病例11,653例,累计死亡病例1,868例。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开发的疫情追踪仪表盘成为全球最权威的疫情数据来源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20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9,50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200万例,该仪表盘整合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各国政府卫生部门等数百个数据源的信息,每小时更新一次。

人工智能在疫情预测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算法在疫情预测方面表现出色,2020年2月,百度开发的AI预测系统提前6天预测了武汉疫情拐点将出现在2月19日左右,实际数据显示,武汉新增确诊病例在2月18日达到峰值1,690例后开始下降,验证了AI预测的准确性。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的模型预测,如果不采取任何防控措施,英国可能会有51万人死于新冠肺炎,这一预测促使英国政府于2020年3月23日宣布全国封锁,实际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3月,英国累计死亡病例约126,000例,防控措施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移动技术助力接触者追踪

移动应用程序在接触者追踪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新加坡的"TraceTogether"应用在2020年3月推出后,到2020年底已覆盖全国80%以上人口,数据显示,使用该应用后,接触者追踪时间从原来的4天缩短至2天以内。

韩国采用基于手机定位、信用卡交易等数据的流行病学调查系统,2020年2月大邱市爆发期间,该系统帮助追踪了约9,000名新天地教会成员,其中1,261人确诊,占当时大邱市确诊病例的63%,韩国疾病管理本部数据显示,这一措施使大邱市的疫情在3月中旬得到控制。

远程医疗缓解医疗压力

远程医疗在疫情期间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报告显示,2020年3月远程医疗咨询量比2月增加了154%,4月份进一步增长,达到每周近150万次,而疫情前平均每周仅约14,000次。

中国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全国互联网医院已建成1,100余家,较2019年增长近5倍,2020年1月20日至3月31日期间,仅武汉市就有超过50万人次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问诊,占同期全市门诊总量的30%以上。

机器人技术减少人际接触

机器人技术在减少人际接触方面成效显著,2020年2月,武汉火神山医院部署了14台消毒机器人,每天可完成约20,000平方米的消毒工作,数据显示,使用机器人后,医院感染率保持在0.3%以下,远低于同类临时医院的预期水平。

丹麦UVD Robots公司生产的消毒机器人在欧洲多家医院使用,数据显示,这些机器人可在10分钟内完成一个标准病房的消毒,杀菌率达到99.99%,截至2021年3月,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的医院部署了这类机器人。

区块链技术保障疫苗供应链

区块链技术被用于疫苗供应链管理,IBM开发的疫苗分发网络平台被用于美国"曲速行动"计划,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该平台已追踪超过1.5亿剂疫苗的分发情况,确保了疫苗从生产到接种的全流程可追溯。

中国国药集团采用区块链技术管理新冠疫苗流通,2021年1月至3月期间,该系统记录了超过1亿剂疫苗的流向,实现了从生产到接种的全程温度监控和防伪验证。

超级计算机加速药物研发

超级计算机在药物筛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Summit"超级计算机在2020年3月筛选出77种可能对新冠病毒有效的化合物,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验证了其中7种化合物的抗病毒活性。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的"富岳"超级计算机模拟了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2020年6月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通风不良的餐厅环境中,病毒可在5分钟内传播至整个房间,这一发现促使日本政府修订了餐饮业防疫指南。

3D打印技术解决物资短缺

3D打印技术缓解了医疗物资短缺问题,意大利一家3D打印公司Isinnova在2020年3月设计并生产了紧急呼吸阀,单日产量达到100个,解决了当地医院呼吸机配件短缺的燃眉之急,数据显示,这些3D打印部件成功用于救治300多名重症患者。

美国FDA在2020年4月紧急授权使用3D打印的鼻咽拭子,Formlabs公司报告显示,获得授权后一周内即生产了超过10万支拭子,到2020年底累计产量超过500万支,填补了传统供应链的缺口。

无人机技术的多元化应用

无人机在疫情期间有多种应用场景,中国大疆公司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3月期间,全国有超过1,000架无人机参与防疫工作,累计飞行超过10万架次,执行了包括巡逻喊话、物资运输、消毒喷洒等任务。

美国Zipline公司使用无人机为加纳农村地区运送新冠检测样本,2020年4月至12月期间,共飞行4,500多架次,运送超过50,000份样本,将检测结果返回时间从原来的3天缩短至30分钟以内。

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

社交媒体大数据为疫情研判提供了新维度,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分析2020年1月至4月期间Twitter上约5亿条与新冠相关的推文发现,讨论"失去嗅觉"的推文数量与两周后的确诊病例数呈显著正相关(r=0.78),这一症状后来被确认为新冠典型症状之一。

腾讯微信平台数据显示,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期间,"口罩"关键词搜索量增长1,200倍,"消毒"增长800倍,这些数据帮助政府及时了解公众需求,调整物资调配策略。

新冠疫情是对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严峻考验,也是对人类科技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科技手段在疫情监测、预测、防控、治疗等各个环节都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5G、物联网、量子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我们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还将进一步提升,这场疫情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守护人类健康的重要屏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